
廖萬華,1985年就讀于重慶師范學院地理專業(yè)?,F為璧山中學黨委書記、正高級教師、全國地理科教先進校長、中陶會中專委副秘書長、全國科研型骨干教師、重慶最美校長、重慶品牌學會基教分會副理事長、重慶教師教育專家?guī)鞂<摇?br>
一日為師,終生為師
1989年,21歲的廖萬華從重慶師范學院地理專業(yè)畢業(yè)后,毅然決定回到高中母校——華鎣市第一中學(原溪口中學)。憑借著出色的領導能力和教學技能,他很快得到了學校領導的信任和重用,被安排擔任班主任職務,并承擔幾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。廖萬華以飽滿的熱情和敬業(yè)精神,迅速投入到教學工作中。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,沒有教輔資料,他就研讀教材琢磨課標,梳理考試試卷;沒有速印機,他便把蠟紙平鋪在板上,用鋼筆刻寫。雖然條件艱苦,他卻樂在其中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廖萬華的學生在那一年高考取得了卓越的成績,他也在當年被評為市“高考突出工作先進個人”。
一晃三十余年過去了,廖萬華先后供職于八所重點高中(一所國家級示范學校、一所原重慶市直屬重點學校)和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,曾任重慶渝高中學副校長、重慶高新區(qū)育才學校書記、重慶田家炳中學校長、重慶鐵路中學校長、重慶育才中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、重慶璧山中學校長等。他從事學校地理教學工作33年,擔任管理工作30余年、校級干部20年、正職校級干部9年,獲得表彰30余項,主持、主研國家級及市級教學教研課題7個,主編或參編公開出版發(fā)行的專著6部,教學成果獲市政府三等獎1個、市教委三等獎2個,在地理教學方面發(fā)揮著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。
掌舵領航,挖掘特色
站得高,才能看得遠;想得深,才能謀大略。廖萬華一直深耕教育領域,追求學??缭桨l(fā)展。一方面他通過謀篇布局規(guī)劃學校長遠目標,堅持宏觀管理和資源整合的原則,構建了全方位、多層次的科學管理體系。另一方面,他堅持錯位發(fā)展,通過打造學校特色品牌體現學校的精神文化和獨特風格,努力挖掘適合學校發(fā)展理念和文化特色的生長點,例如:廖萬華在鐵路中學打造出了“星光教育”品牌,在璧山中學構建了“璧玉”教育品牌。
經過不同崗位和環(huán)境的綜合歷練,他形成了系統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實踐經驗。他深入推進著現代學校的“管理、文化、德育、課程、質量、科研”六大核心體系建設,提煉出“璞石化璧、厚學如山”的辦學理念,融匯古今中外教育,整合名校專家和社會優(yōu)質資源,與川師大附中聯盟辦學,與巴蜀中學進行云班合作,與九龍坡學校聯合教研,讓學校實現了與直屬名校同頻共振的無差異化培養(yǎng)目標,充分發(fā)揮了區(qū)內領航學校的引領作用、市內重點中學的示范作用和雙城經濟圈的教育輻射作用。
守正篤實,久久為功
廖萬華一直堅守初心,秉持立德樹人教育理念。他將教育視為國之大計、黨之大計,也是重要的民生與民心工程。對學校,他“堅持高初中并舉、國內國際教育并重”的定位,學校辦學視野有了質的提升;對老師,他不僅關注教師個體價值和學科專業(yè)成長,也注重營造具有最大活力的教師群體,確保教師視野寬、功力強、師德好、可持續(xù)、多元化;對學生,他堅持“塑造具有璧玉之德、江海之知、大成之能、縉云之體的地球村卓越公民”的理念,教育引導學生努力實現全面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如今,璧山中學正朝著全國名校的道路闊步前行。在廖萬華老師的帶領下,璧山中學近幾年被評為“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”“重慶市中小學文明校園”“重慶市優(yōu)質課程資源開發(fā)基地學?!薄爸貞c市教育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研究會副會長單位”“重慶市品牌建設促進會基礎教育分會理事長單位”“成渝地區(qū)雙城經濟圈教師教育協同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聯盟副理事長單位”“卓越聯盟高校優(yōu)秀生源基地”“清華大學、吉林大學、重慶大學卓越生源基地”等榮譽。